新闻中心
带着春节书单出发抵达安宁与喜悦|寻龙2024
来源:半岛综合发布时间:2024-02-20 20:56:28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很多人已经踏上风雪载途的归乡之路。选几本书,不管是在路途,还是回到家中休息,优质文字的陪伴,总能更有效帮助你抵达精神的安宁和喜悦。

  春节是亲朋好友相聚的好时光,对于上班族来说也是一年难得的休息、休整时间。但不少年轻人对这个节假日带有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渴望回家与亲人团聚,又害怕面对那些令人尴尬甚至痛苦的“关心”。

  春节回家意味着要面对亲朋好友关于婚恋、薪资待遇等私人问题的“炮轰”式追问。这种无休止地问长问短、评头论足让一些人感到压力和不适,甚至想要逃离家庭。

  如何处理好一个人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其实不光在中国,在整个世界都是一个普遍性的重要课题。《为什么我们想回家,但又不愿久留?》的作者内德拉·格洛佛·塔瓦布,是一位拥有16年人际关系资历的关系专家。她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家庭关系中的纠纷与矛盾,指出了问题的根源——缺乏边界感。

  塔瓦布认为,解决家庭矛盾,与家人保持健康关系的重点是建立边界感。她提出了设定界限的三个步骤:明确告知、直言不讳和消除内心的不安。通过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期望,共同生活的亲属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同时,建立边界感并不代表要切断与家人的联系,而是为了更好地与他们相处,让彼此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家庭不幸福不是你的错,但从伤害中复原是你的责任。在这本家庭关系指南中,塔瓦布提供了明确的建议你识别“有毒”家庭的模式,从而打破循环,获得疗愈的力量。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人的原生家庭是温暖的港湾,能滋养信心,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家是痛苦、伤害和冲突的来源,甚至是一生的负担。家庭中的问题往往是不能说的秘密,有些人能坦诚说出与父母、兄弟姐妹等共同生活的亲属的复杂关系,但大多数人没勇气说出真相、面对伤痛。

  过年总少不了要欢聚,享受美食。多了解一些关于美食的历史知识,让“吃”更有文化。

  从茹毛饮血到炊煮熟食,从大羹玄酒到佳肴美馔,中国古人的餐桌见证了上万年的饮食革命和文化流变。中国先民在开发食物资源过程中展现出的非凡创造力,不仅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持续不断的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更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绵长而厚重,在其上万年的历史积淀中,不仅包含了造型精美的饮食器具、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以及浩如烟海的典籍制度,还由此孕育衍化出一系列影响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哲学观念、政治智慧和科学思想。作为广西人民出版社重点打造的“何以中华”书系第一部,《宴飨万年:文物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史》,通过“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系统阐释中国古代饮食的发展变迁与文化内涵,引导广大读者细细品味“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味道,深刻感知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生趣。

  全书共分为“五谷为养”“肉食为充”“素食为主”“醇酿佳饮”“五味调和”“烹饪有术”“礼始饮食”七个章节,精选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的百余件文物,从“食材”“烹饪”“器具”“礼仪”“艺术”“人物”等多个角度阐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将传世文献、典型文物、封泥简牍、画像砖石、壁画帛画等多种素材融于一体,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还原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图景。

  该书作者在撰写中避免了“掉书袋”的叙述方式,故事化的讲述令人兴致盎然,如“豆腐之谜”一节以考古的专业视角和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向读者揭开了豆腐发明的神秘面纱,“古人饮料知多少”一节带领读者探寻李清照最爱喝的饮品豆蔻熟水,还介绍了紫苏熟水、玫瑰露、木樨露、冰酪等在古代广受欢迎的饮品,此外,书中还列举了诸多名人美食家,如苏东坡、袁枚、郑板桥等的美食趣闻:苏东坡亲自操刀、烹饪美食“东坡肉”的过程,让人忍俊不禁。

  我国宋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著名学者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当下一些学者也称宋代是“现代文明的拂晓时辰”。很多现代人在开封也可以感觉到大宋历史背景和文化的浓郁色彩,其中美食是重要的一部分。

  要想了解宋代古人餐桌的神秘面纱,可以翻翻《宋宴》这本书。它并不仅是一本简单的食谱,而是一部深入挖掘宋朝饮食文化的历史随笔。该书由徐鲤、郑亚胜、卢冉三位作者联手打造,他们凭借在各自领域的深厚造诣,共同还原了76道宋朝时期的经典美食。这些菜肴不仅涵盖了宫廷、文人和平民三个阶层的口味,而且种类非常之多,从热荤到素菜,从冷盘到羹汤,每一类都有详尽的介绍。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古籍记载,将宋朝时期的市井生活、民间风俗以及文人雅士的饮食趣闻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一道菜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有趣的故事或历史典故,让读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可以感觉到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除了美食本身,《宋宴》还着重展现了宋人的美学追求和审美情趣。书中收录了大量宋代的绘画、书法和器物图片,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不仅还原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更让读者在欣赏美食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宋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了还原这些千年前的美食,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古籍考据工作。宋人对于节令食材、美食器皿的讲究;宋代文人在牡丹宴、飞英会上曲水流觞的雅意都让人赞叹不已。

  除了美食的制作的过程和历史背景,《宋宴》还讲述了许多你可能不知道的宋代故事。这些故事涉及宋代的名人轶事、社会风俗、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生动而立体的宋代社会画卷。苏东坡最爱的零食是哪一味?杜甫与友人“最后的晚宴”中吃了什么?一道道美食背后,展开了一幅宋代文人逸事风骨的群像,重现一场宋代的风华。

  植物和人类一样,都是大自然的主人,中国地大物博,南北地域植物差别很大,对应着的民俗、生活小习惯和文化心理同样差别颇大,这也是作者在对植物书写的背后所传递给读者的多层信息。由《诗经》起头,从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孟诜的《食疗本草》,到周王朱橚的《救荒本草》、“吴状元”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姊妹书,河南的草木经典源远流长。在《迷失的小蒜》中,作者何频从二月兰、三月花,到山桃、牡丹、桑麻等多种植物入手,对《救荒本草》《食疗本草》《河南野菜野果》《植物名实图考》的引用和查证,体现了作者将寻常事物文艺化的生活情趣和美学修养,读来意趣盎然的文字,会带给读者对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感悟。

  《念念平安》是一本精致的书信体散文集,收录了作者苏枕书十三年来与友人往来的四十四封书信。全书以时间顺序编排,读者可以跟随苏枕书的记录,在季节轮回中感受女性作者细腻的情感和敏锐的洞察。

  她写到异乡岁暮,从京都的吃食想到童年记忆中的零食。柚饼确有柑橘香气,有点像小时候常吃的橘红糕,糯米粉和薄荷做的,融化在舌尖的一丝清凉。小时候家里有个糖罐子,里头总有点儿橘红糕、寸金糖、麻圆、炒花生米、京枣,带着淡淡的铁锈气。在京都清凉的秋季,她写道:“现在正是游客不多、天气清凉的好时节。中断很久的书信,也终于能在高远的星空、清澈的虫鸣里,抵达彼处的秋天。又一个年末到来,看到山寺的梅花和雪,她也会思念千里之外的家乡:北野天满宫的梅花已开,不知故乡的开了几分?”文字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的敬畏,《念念平安》用细腻的笔触诠释了快时代中难得的宁静与深度。

  智能音响、手机、扫地机器人、智能导航……智能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你是否想过:AI是怎么发展到今天的?人工智能如何明白我们的喜好?人工智能会变得和人一样吗?

  眼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声势浩大,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在某一种意义上决定着未来的走向。在假期里跟孩子们聊聊人工智能,真是件有趣的事情。

  《和孩子聊聊人工智能》从身边常见的智能机器开始讲起,一步步了解人工智能的定义、技术发展进程、重要的思想实验,也将了解当下我们时常会听到但不一定理解的术语,如算法、机器学习、编程、数据处理等等,带孩子循序渐进地了解人工智能这个看似艰深神秘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领域。

  在这本书中,我们大家可以了解智能机器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重要概念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同时,这也是一本极具思想启发性的科技启蒙读物,它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启发我们思考与科技的关系,以及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使用科技。

  书中不止介绍了智能技术带来的革新,也启发读者辩证看待技术发展的利与弊,多角度地去思考智能科技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及改变。如:人工智能对于数据的高度依赖,让我们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岌岌可危;为了获得更多用户,产品设计中会使用不少吸引我们注意力的把戏,不知不觉让我们沉迷;算法总是给我们推荐我们想看的内容,反而可能让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局限……唯有看到智能产品背后有几率存在的偏颇与陷阱,孩子才能更负责、审慎地用好智能产品。

  化学,既是一门中学必修必考课程,也探究世间万物的本原——所有物质都是原子组成的,小到只有一层原子的石墨烯,大到太阳和宇宙……了解化学,打下学科基础,也更深入理解世界的现象和变化。

  《万物的本原:探秘元素王国》是一本写给孩子的学科科普书。梅溪是一位教授中学化学20余年的老师,带过多届高三毕业班,教导学生的经验丰富。他也是关心孩子成长的一位老爸,书中藏不住对孩子健康、学习、人生成长的关怀。

  古时银针为何能试毒?白娘子喝下雄黄酒为何会现出原形?金缕玉衣中的金线能拉多长?花费百亿美元的韦伯望远镜的镜面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密集有趣的知识点,陪孩子发现身边的化学、新闻里的化学、文学作品里的化学以及关于我们自己的化学——人体中的元素和营养素。无需专门购买实验套装,超市就能买到实验材料——肥皂、洁厕灵、透明胶、小苏打、白醋、易拉罐、鸡蛋……在家随时动手体验化学变化的魔法时刻,有反应迅速的酸碱反应冒泡实验,有多天才能观察到的蛋壳消失术,培养小孩子动手能力、观察力和耐心。

  学了化学,也不能落下物理课。想象一下,当你坐在超市购物车里,使劲向后扔出一个水果罐头,结果会怎么样?你会深刻理解牛顿三大运动定律。20世纪20年代,纽约的酒吧里流行一种会发光的饮料“镭神”,一位叫拜尔斯的富豪每天都要整上一杯,三年后他的下巴掉了,真的掉了。因为那时候能自行发光的东西靠的是辐射。如果物理知识通过这一些搞笑类比、奇趣历史加上分析来讲解,那物理课肯定会变得很有趣。这样的例子在《物理笑着学》这本书里还有几十个,它们分为物质的粒子理论、能量、辐射、电、牛顿力学、波、电磁学、宇宙学八章内容——也就是我们初二、初三物理课本上的知识,让我们大家可以从全新的角度、更深入也更生动地理解教材上那些定义和公式。

  我们的工作,是自我的一部分。身处假期,可以从繁重的工作中暂时抽身出来。趁此机会,冷静回顾过去一年,自己在工作上有哪些漏洞需要补上,哪些要进一步提升之处,是个好做法。尤其是随着机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一直在升级,我们应该什么新技能?深度工作的能力。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卡尔·纽波特这本新书《深度工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联合出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你更好地做到心无旁骛、集中注意力,以此来实现快速、高效地学习和工作。这本书告诉我们,当我们去调理自己的工作,就是在调整一个更贴近自己的“自我”。这本书会教给我们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干扰,同时增加深度工作的比例,这样做才能够帮我们争取到空间和时间,去充分地延展“可能的自我”。在一天一天流水般的日子中,抓住属于自身个人的意义和价值感。

  作者卡尔·纽波特在书中第一部分中,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客观地分析了在新经济发展形势下实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他在第二部分则系统地传授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深度工作的具体策略,如将深度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进程、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远离社交网络等。作者还强调,深度工作不是一项过时的技能,而是将人们从技术垄断导致的精神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药。在当前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浮浅信息时代,倡导深度工作无异于呼唤一种匠人精神的回归。

  很多人选择在假期到博物馆里欣赏名画。在启程之前,带一本美术欣赏相关的书启程吧。《中国山水画对谈录》通过九场重量级对谈录,直面山水画核心问题,比如为什么中国人钟爱画山水?千年来山水画经历了哪些变革与发展?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有何区别?山水画的笔墨和书法笔墨有何关联?画家的修养和性情怎么样影响作品?当代人怎么来面对山水画传统?

  早在南北朝,宗炳便以《画山水序》奠定了山水画的理念;此后历朝历代的画家创作了大量不朽名画,这些作品至今仍是艺术创作者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本书收录了许钦松与邵大箴、郎绍君、薛永年、潘公凯、易英、朱良志、尹吉男、余辉、吴为山九位艺术史家、艺术评论家的对谈,循序渐进并深入浅出地讨论了中国山水画传统,以及现当代山水画的意义如何重建。

  看这些山水画对谈录,既是解读前人,也是阐释自己。进入对话,随经典画作穿越千年,溯源中国人的审美基因。

  跟非虚构或者散文不同,虚构类的纯文学小说,往往让我们,在阅读别人的故事中,养成细腻的审美感受和细腻的同理心。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说《我们的朝与夕》是作家姚鄂梅的全新长篇小说。小说中,小城姑娘衣泓不顾家人的反对,凭着热情和闯劲来到上海,一心要做自己最喜欢的文案策划方面的工作。现实却是她在上海四处碰壁,历经坎坷终于如愿入职一家小公司,却又因老板卷款而逃失业。在租房和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她认识了单亲妈妈星星,以及不甘平淡退休,一心要拍出纪录片的丛向阳,她们成为衣泓生活和工作中的“顾问”和“导师”。与此同时,衣泓的好友,在小城安稳工作的黎晓也因恋爱生变来到上海找衣泓。衣泓在跟着丛向阳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有笑有泪,自己和朋友们的感情生活也波澜丛生。怀揣着不同梦想不同希望的普通人们在都市中互相取暖,各自挣扎,生活真实又残酷、温暖也开阔的面貌徐徐展现。

  2023年,作家乔叶因《宝水》获得茅盾文学奖。除了长篇小说,她的中短篇小说也写得很有味道。其中《最慢的是活着》就曾获得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在同名小说集中,除了收录《最慢的是活着》,还有获得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的《给母亲洗澡》,以及《叶小灵病史》《明月梅花》等小说。

  《最慢的是活着》从年轻一代女性“我”的角度审视奶奶那一代女性的一生,从质疑、理解到超越,“我必须在她的根里成长,她必须在我的身体里复现”, “活着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变成了最慢”。《给母亲洗澡》写的是给母亲洗澡的女儿如何一点一点地洗出母亲的过往,母亲的身体史,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她的生命史。《明月梅花》是乔叶获茅盾文学奖后的新作。小说讲述的是流淌在三代人之间的血脉亲情,奶奶用她掌握的人世经验与智慧,测知着明霞明月姐俩的命运,默默地关照与帮扶。四篇小说聚焦亲情、女性成长等乔叶创作的鲜明主题,创作时间从2008年延续至今,能够直观展现乔叶小说创作的成长脉络。

分享:
Copyright © 2020-2021 半岛综合闽ICP备2021004711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1102001203号 Privacy Policy   |   Technical Support: ln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