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如何科学健身避免意外?运动时要不要戴口罩?运动健康专家开出“处方”
来源:半岛综合发布时间:2024-04-06 04:28:18

  近期,媒体上报道了多起市民或中学生因戴口罩剧烈运动而引发猝死的案例:湖南长沙,一名初三学生在体育课上戴着N95口罩测试1000米时倒地猝死;浙江温州,一名未满16岁的男生,在集体跑步活动时晕倒,抢救无效身亡;湖北武汉,一位市民在踢足球的过程中晕倒猝死……那么疫情防控期间,如何科学健身?运动时要不要戴口罩?如何防范运动猝死等意外?针对这些热点问题,记者请武汉市体育局全民健身专家小组成员、运动康复专家、武汉体院教授杨翼开出了“运动处方”。

  杨翼教授认为,运动时,人体氧气摄入量激增,心脏血液加速运行。而戴口罩明显会影响呼吸,造成人体氧气需求和供给失衡。随着运动量增加和运动时间延长,肌体氧气供需矛盾愈加突出。当人体出现缺氧,运动负荷超过人体可承受范围时,就会出现猝死风险。

  有研究表明,在不同跑速下,不戴口罩,戴普通口罩,以及N95口罩跑步,心肺功能表现之间的差异很明显。结果显示,戴口罩跑步相比不戴口罩跑步,人体通过呼吸道吸入的气体量和身体实际利用的气体量都会明显减少,而N95口罩相比于普通口罩,气体吸入量和摄入量会减少更多。因此,杨教授的建议是:运动时最好不戴口罩。如果非要戴,就戴普通口罩,完全不必戴N95,同时一定要控制运动量。

  运动能够改善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但运动中或运动后偶有猝死情况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又该如何预防呢?

  运动猝死发生机制大概有两类:一类是有基础疾病存在或疾病风险存在,体育运动作为诱因而引起猝死。另一类是不存在基础疾病或疾病风险,而超负荷运动、外因、心理健康状态等引发异常生理反应,进而导致猝死。

  杨翼认为,疫情期间大多数人宅在家里,运动量显而易见地下降,远达不到日常活动的基本水准,所以复工复学后,突然一下子加大运动量,身体机能各方面都跟不上,增加了意外发生的概率。

  要预防伤病意外发生,运动前可对自己的身体做正确的评估。有基础疾病的人最好参加动作舒缓如太极拳一类的运动;没有基础疾病的人假如慢慢的出现呼吸急促,胸闷头晕等不适,也应果断中止运动。如果发生晕倒等情况,除了拨打120呼叫医疗救护,还能够最终靠按压手腕部内关穴,肘窝的穴位来缓解症状。“对运动中晕倒的人,有个黄金抢救时间,越早救治越好。所以,加大科普力度,让更多人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是很有必要的。如条件允许,运动场馆能配备心脏除颤仪是最好的。”杨教授建议。

  杨翼说,一般运动都分三个阶段:准备热身、正式活动和最后整理。所以运动之前的热身是必需的,市民能够直接进行一些慢跑,身体牵拉。一是可以预防受伤,同时也是进行自我评估的过程。如果热身过程中就出现不适,那肯定就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对于近期想参加体育运动的市民,杨教授开出“运动处方”——从运动强度,运动量,运动方式和运动周期这四大要素来控制。不管参加哪个项目的运动,都应该循序渐进。长期不运动,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肯定不能一下太大。运动时间不要太长,频率不宜太频繁。

  近期的意外为何集中在长跑、足球等项目?根本原因就是瞬间运动强度太大,超过了人体负荷。杨教授介绍了一个控制强度和运动量的简便方法:监控心跳。理论上人体最大心率在每分钟两百次左右。有个计算公式是用220减去年龄,如20岁的人最高心率大约每分钟200次。建议一般人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这种中等强度是更适合的。至于运动时长,每天在半小时左右为宜。而周期则为一周三次。

  杨翼最后提示警醒我们,每人都应该根据年龄、健康情况、训练水平,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安排运动项目,这样才可以强身健体,真正享受运动的快乐。

  杨翼,教授,博士。武汉体育学院科研处处长。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人才,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获得者。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康复医学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科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运动健康科学分会常务委员,湖北省体育科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委兼副秘书长。

分享:
Copyright © 2020-2021 半岛综合闽ICP备2021004711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1102001203号 Privacy Policy   |   Technical Support: lnest.com